电摇嘲讽,从网络鬼畜文化到小学生间流行接头暗号的演变历程
在互联网文化的浩瀚海洋中,各种梗和表情包如流星般划过,有的转瞬即逝,有的则能留下深刻的印记。“电摇嘲讽”便是近年来在网络上掀起波澜的一个独特存在,这个梗不仅以其魔性的动作和嘲讽意味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更在小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模仿和传播,成为他们新的接头暗号。“电摇嘲讽”究竟是何方神圣?它的出处又在哪里?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电摇嘲讽”的源头可以追溯到YouTube上一位名叫“Cyranek”的博主所制作的鬼畜视频《Groove Battle》,这部视频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长得很像外星人的黑色小人,在一段非常魔性的音乐伴奏下,随着节奏交替着快速蹲起,这两个小人的动作既像是在比拼舞技,又像是在互相挑衅对方,在长达三分钟的视频里,两个小人就这样你来我往,上演了一场人类难以理解的抽象博弈,这种高速蹲起的动作,让人们联想到了格斗游戏中经典的嘲讽招式“Tea Bag”,这段视频很快就被当作新的嘲讽素材在外网火了起来。
随着网络的传播,这段视频逐渐从外网传入国内,并在B站等视频平台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二次创作,网友们对原视频进行了各种鬼畜加工,使得“电摇嘲讽”这个梗在国内迅速走红,在最火的那段日子里,电摇嘲讽的相关视频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B站热门视频榜的前列,它可以和任何鬼畜明星联动,通过上下起伏的高速蹲起动作,洗脑观众,它也可以在廉价的Flash动画中,传递“正道的光”,嘲讽一切虚伪和不公。
“电摇嘲讽”的走红并不仅限于网络视频领域,在小学生群体中,这个梗也引发了广泛的模仿和传播,一只手平举横置于胸前,另一只手作突刺状在其上下来回穿行,配合下半身快速的跨步抖动或蹲起,这就是当下小学生中最流行的打招呼方式——电摇,这个动作不仅简单易学,而且具有很强的嘲讽意味,因此深受小学生们的喜爱。
关于小学生电摇的由来,民间流传着各种说法,除了最开始提到的“电摇嘲讽”这个梗以外,它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东南亚“猛男版”《新宝岛》在传播过程中诞生的一个亚种,手游《和平精英》及其相关的二创视频也对电摇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游戏中,很多玩家在击杀敌人后,都会在对方变成盒子前,跳上一段电摇以示嘲讽,而小学生作为《和平精英》的核心受众群体之一,自然也就有样学样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模仿。
在小学生眼中,电摇并不只是一套简单的舞蹈动作,它象征着某种桀骜不驯的自由意志,即便在当街面对曾经的互联网最强舞者时,他们也会毫无顾虑地尽情展现自己的电摇,电摇也是个体宣泄情绪的最佳选择之一,除了在线下电摇,小学生们在线上也组成了名为“电摇家族”的群体,活跃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他们自称“电摇小子”或“电摇公主”,手持“电摇开朗症”与电摇表情包作为接头暗号,游历于互联网短视频的灰色地带中。
随着电摇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相比于当初对《孤勇者》中二的模仿和传唱,如今小学生群体中最流行的“电摇”,似乎总伴随着脏话和竖中指等不雅行为一同出现,这引发了不少网友对于小学生模仿短视频内容的反感,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梗,避免其成为不良行为的催化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问题及解答
问题一:电摇嘲讽的原始出处是哪里?
答:电摇嘲讽的原始出处是YouTube上一位名叫“Cyranek”的博主所制作的鬼畜视频《Groove Battle》。
问题二:电摇嘲讽在小学生群体中为何如此流行?
答:电摇嘲讽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动作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嘲讽意味;二是小学生们通过模仿电摇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绪,同时也将其作为新的接头暗号在群体中传播。
问题三:如何看待小学生模仿电摇嘲讽的现象?
答:小学生模仿电摇嘲讽的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在于它可以帮助小学生们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绪,增强群体认同感;消极的一面则在于一些小学生可能会将电摇嘲讽与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梗,避免其成为不良行为的催化剂。